每個月那幾天,衛生巾上的“流量”似乎總在悄悄訴說著身體的秘密。有人煩惱它洶湧澎湃,也有人對著那薄薄一片發愁:“這量也太少了吧,是不是身體出問題了?”更有姐妹偷偷嘀咕:“聽說月經量多的女生皮膚才好,我這‘小氣’的姨媽,是不是連帶著讓臉蛋也沒了光彩?”關於月經量少的那些疑問,就像藏在雲層裡的月亮,總讓人看得模糊又心慌。
經期量少,到底咋回事?
經期量少,醫學上叫“月經過少”,正常月經量一般在20 – 80毫升之間,要是少於20毫升,那可就得注意啦。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咱們來一一細數。
(一)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系統就像是身體裡的“指揮官”,一旦它出了問題,月經量也會跟著“變臉”。比如,卵巢功能減退或早衰,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宮內膜增生變薄,經血自然就少了。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也是個“搗蛋鬼”,它會讓雄激素過高,幹擾卵泡發育,導致無排卵性月經,月經量逐漸減少。還有甲狀腺功能異常,不管是甲亢還是甲減,都會幹擾性激素分泌,間接影響月經量。此外,泌乳素水準升高,如垂體瘤等情況,也會抑制排卵和雌激素分泌,讓月經量“縮水”。
(二)子宮內膜受損
子宮內膜是月經的“發源地”,要是它受了傷,月經量肯定也會受影響。多次人工流產、刮宮術等宮腔操作,可能會損傷子宮內膜基底層,導致宮腔粘連,經血無法正常排出,月經量就會減少。子宮內膜結核、子宮內膜炎等炎症,也會破壞子宮內膜,讓月經量變少。還有些女性先天性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面積本身就小,月經量自然也不會多。
(三)生活方式因素
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女性為了保持身材過度節食,身體能量攝入不足,影響體內雌激素的正常合成,月經量就會減少。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也會擾亂身體的生物鐘,影響激素的正常分泌。還有些女性為了減肥過度運動,體脂率過低,也會抑制激素分泌,導致閉經或經量減少。
(四)其他因素
年齡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漸衰退,月經量可能會減少。環境因素也有影響,長期生活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或受到劇烈的冷、熱刺激,可能導致盆腔血管過度收縮,引起月經量減少。藥物因素也不能忽略,長期服用避孕藥、抗抑鬱藥等藥物,可能會影響激素的合成、釋放和代謝,導致月經量減少。
“量越多皮膚越好”?這誤會可太深了!
辦公室裡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我這月姨媽量特別多,感覺皮膚都變亮了,毒素排得真乾淨!”這話聽著像那麼回事,其實是把經血當成了“毒素”,純屬想當然。
經血裡根本沒有什麼“毒素”,主要成分是血液(其中一半是紅細胞)、子宮內膜碎片、宮頸黏液和陰道上皮細胞。它只是子宮內膜定期脫落的“生理產物”,就像樹葉秋天掉落一樣,是正常的新陳代謝,和“排毒”八竿子打不著。
至於月經量和皮膚的關係,更是因人而異。有些女性月經量多的時候,因為失血可能臉色蒼白、手腳冰涼,反而顯得沒精神;而月經量少的姑娘,只要激素穩定、氣血充足,照樣能擁有紅潤透亮的皮膚。皮膚狀態更多和激素平衡、睡眠品質、飲食習慣有關。比如雌激素水準穩定的女性,皮膚往往更細膩有彈性;而熬夜、吃太多甜食,不管月經量多還是少,皮膚都可能爆痘、長斑。
反過來想,如果月經量多到不正常(比如一小時就濕透一片衛生巾,甚至出現血塊),那可不是“排毒”,而是“失血”。長期月經量過多可能導致貧血,讓人頭暈乏力、臉色發黃,皮膚也會變得乾燥粗糙——這時候別說“好皮膚”了,連身體健康都受影響。
經期量少,正常不正常?
偶爾一次經期量少,可能只是身體的小波動,但如果長期經期量少,那可就得警惕啦。正常月經量為20 – 80毫升,若持續少於20毫升,可能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比如,卵巢功能減退、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內分泌疾病,都可能導致月經量減少。此外,宮腔粘連、子宮內膜損傷等婦科疾病,也會讓月經量“大打折扣”。所以,如果經期量少的情況持續存在,最好及時就醫,排查一下病因。
經期量少,會得婦科病嗎?
經期量少本身可能是某些婦科疾病的信號,但並不一定會導致婦科病。不過,如果長期經期量少,且不加以重視,可能會增加一些婦科疾病的風險。比如,宮腔粘連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炎如果沒有得到控制,可能會引發盆腔炎等更嚴重的炎症。所以,經期量少可不是小事,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姨媽就像身體的“老朋友”,每次來的量多量少,只要在正常範圍內,都是它獨特的“打招呼方式”。與其糾結“量少是不是不好”,不如多關注它的週期是否規律、有沒有伴隨疼痛或異常分泌物。畢竟,健康的身體從來不是靠“月經量”定義的,而是由規律的作息、平衡的飲食和輕鬆的心情共同呵護的。
下次姨媽來訪時,不妨對自己說:“不管你量多量少,只要你來得規律、走得痛快,就是最好的狀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