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鹹魚」與哪些癌症有關?能少吃就儘量少吃

在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佈的最新版(第15版)致癌物報告中,8種致癌物新上榜!其中,幽門螺桿菌被列為明確致癌物,而用作阻燃劑和自來水消毒的六種鹵代乙酸(HAA)物質被列為合理懷疑的人類致癌物。

我們常說煙草是一級致癌物,酒精是一級致癌物,檳榔是一級致癌物,黃麴黴素是一級致癌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常吃的一種食物也是一級致癌物,這種食物就是鹹魚。

《一類致癌物清單》是世衛組織(WHO)所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發佈的致癌清單,WHO將致癌物種類分為四種,分別是Ⅰ、Ⅱ、Ⅲ、Ⅳ類致癌物,其中Ⅰ類致癌物被定義為“明確可以致癌”,也是最受關注、最需要防範的一類。在一級致癌物清單中,中式鹹魚(Salted fish, Chinese style)赫然在列。

一、什麼是致癌物,你真的清楚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才是致癌物。

為了指導人們健康地工作和生活,世界衛生組織發佈《致癌物清單》,並根據致癌程度對它們進行分類。致癌物,是指可以誘發或潛在誘發人類或動物產生腫瘤的物質。從廣義上來說,致癌物是指致癌因素,包括物質、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

根據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類,致癌物共分為四類,分別是:

一類致癌物(120種),即明確有致癌作用的物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對人體致癌;

二類A致癌物(81種),即致癌可能性較高的物質:對動物致癌證據充分,對人體致癌證據有限;

二類B致癌物(299種),即致癌可能性較低的物質:對動物致癌證據不充分,對人體致癌證據有限,或者對動物致癌證據充分,對人體致癌證據不足;

三類致癌物(502種),即尚不能分類的可疑致癌物:致癌性可疑,尚無對動物和人體的致癌證據。

人體有數十億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有一套DNA。細胞分裂時,DNA會進行精細、複雜的複製,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突變。這就意味著,DNA複製的頻率越高,發生錯誤的風險就越大,一旦複製出錯,就可能導致癌變。

儘管人體有免疫系統,負責清除突變的細胞,但如果長時間接觸致癌物,DNA的複製錯誤越來越多,再加上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統就無法清除全部的癌變細胞,最終,這些“漏網之魚”會不受控制地增殖,導致腫瘤

二、「中式鹹魚」與哪些癌症有關?

再來說一說中式鹹魚。

在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致癌物清單》中,中式鹹魚屬於一類致癌物,即中式鹹魚對人類的致癌性證據充分。

中式鹹魚之所以會致癌,與它的製作工藝脫不了幹係。

鹹魚在醃制的過程中,需要放入大量的鹽,起到脫水和防腐的作用。然而,高濃度的鹽會和蛋白發生作用,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但它進入胃後,會在胃酸的作用下轉化成N-亞硝基化合物(簡稱亞硝胺)

N-亞硝基化合物已被證實是強致癌物,與鼻咽癌、食管癌、肝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上升有關。研究發現,食用中式鹹魚的年齡越小、量越多、頻率越高,發生鼻咽癌的風險也越大。

三、到底能不能吃?該怎麼吃?

既然中式鹹魚已經明確對人體致癌,那生活中還能吃嗎?實際上,對致癌物不談劑量,只談後果,是不科學的。

不同致癌物的危害程度不一樣,哪怕它們被劃分在同一類別裡,例如中式鹹魚與黃麴黴毒素、苯並芘等都是一類致癌物,但致癌性和毒性不同,尤其是黃麴黴毒素,它不僅致癌性強,還有急性中毒作用,因此一點兒也不要吃。

而且,癌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鼻咽癌為例,中式鹹魚不是唯一的“元兇”,它還與吸菸、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國家高級營養師陸萍萍表示,不推薦吃鹹魚,但是偶爾吃一點,問題也不大。只要控制吃鹹魚的數量和次數,就可以降低給身體帶來的危害。鹹魚雖然屬於致癌物,但不表示吃了就會得癌症。是否致癌,與攝入量、攝入頻率等有關。

因此,這裡要提醒大家:

但是吃鹹魚又是我們很多人的愛好,每年過年過節的,沒有魚就不完美。這裡分享幾個吃鹹魚健康的方法,這樣吃或許可以減輕危害因素。在吃鹹魚之前,可以將鹹魚先放在水中浸泡,一般泡的時間在12小時以上是最好的,可以將鹹魚裡面的鹽物質泡出來,而且在製作的時候也不至於太鹹。其次就是在準備下鍋做的時候,先將鹹魚放在鍋中用清水先煮一下,這樣也可以將鹹魚中的鹽煮出來一些,減少亞硝酸鹽成分。

最後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就不要再放太多的鹽,或者調料,這樣做出來的鹹魚,吃起來更放心一些,喜歡吃鹹魚的人,最好控制在一個月,最多吃2次這樣。

能少吃就儘量少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醃制或薰制類食品含有大量食鹽,日常要儘量少吃,還要限制其他高鹽食物的攝入,例如醬油、醬菜、榨菜等。而且,醃制或薰制類食品在儲存、運輸的過程中也可能產生食品安全問題,長期食用有健康風險。

搭配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醃制食物要搭配新鮮蔬果一起吃,比如芥菜、西藍花、苦瓜等蔬菜,以及柳丁、獼猴桃、草莓等水果。這些蔬果富含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醃制食物帶來的損害。

生氣導致免疫力下降,提升癌症的發病率,緩解壞情緒的方法

“你今天又惹上司生氣了?”
“我怎麼知道,老大總是整天氣鼓鼓的,皺著個眉頭,像別人欠他八百萬似的!”
“說不定他也到更年期了吧哈哈。”
“唉,少說話多做事吧!別讓老大的火氣撒到我們頭上……”
小張和小黃在上廁所時偷偷議論他們的上司。
因為上司總是很容易生氣,他們還給上司取了個花名叫“黑臉包公”,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形容出上司脾氣的火爆程度。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在其發表的《不生氣就不生病》一書當中曾提到:美國一項研究發現,90%的疾病都和精神壓力有關

一、生氣和癌症之間有關係

90%的疾病與精神壓力有關,那麼經常生氣會引發癌症嗎?

對此,上海市肺科醫院主治醫師胡洋醫生表示:癌症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遺傳、生活習慣、外界環境等。偶爾的負面情緒並不會直接誘發癌症,但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下(包括精神壓抑、焦慮、沮喪),卻可能成為癌症發生的助力

因為生氣的時候,身體處於應激狀態,可分泌大量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皮質類固醇激素,這些物質可損害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並趁機攻擊正常細胞,提升癌症的發病率。

總的來說,情緒與癌症之間關係密切,雖然生氣不會直接導致癌症發生,但它會以慢性的持續性刺激來攻擊人體免疫力,有點類似“溫水煮青蛙”的道理,進而增加癌症的發病風險。

二、生氣的時候,人會被氣死嗎?

古人常說“氣大傷身”,一旦生氣,則會傷遍全身,多種疾病問題都可能隨之找上門。

1、心血管疾病

人在生氣的時候,會大量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致使血管收縮或冠狀動脈痙攣,容易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終誘發心絞痛、心梗。

2、胃腸疾病

如果總是處於暴躁、憤怒的情緒裡,可使交感神經一直保持興奮狀態,容易使消化道黏膜組織缺血、缺氧,從而影響消化功能,誘發胃腸疾病。

3、肝臟疾病

暴怒時,易導致氣血上湧,使肝細胞缺血,損傷肝臟,長期如此,易誘發肝臟疾病,而而肝鬱氣滯又會使人氣不順,想發脾氣,二者互為因果。

4、乳腺疾病

如果女性總是處於壓抑、 焦慮、憂愁等負面情緒,可抑制卵巢排卵功能,使孕酮減少,雌激素上升,提升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5、甲狀腺疾病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可使下丘腦以及垂體的促甲狀腺素大量分泌激素,升高甲狀腺激素,最煩誘發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等甲狀腺疾病。

6、肺部疾病

人在暴怒等情緒起伏較大的狀態下,肺泡會不停擴張,又來不及收縮,所以不少人會出現肺疼的情況,同時呼吸也會變得急促,甚至出現過度換氣的情況,這是很傷肺的。

7、皮膚疾病

如果每天都不開心,愛生氣,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由血及氣,最終便會導致氣滯血瘀瘀於顏面,更容易出現黃褐斑等肌膚問題。

可見,生氣有多傷身,大家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不然氣壞了,最虧的還是自己。

三、緩解壞情緒,我們可以這樣做

1、運動
當大家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產生了一些不良的情緒,又不可以及時的解決掉,那麼就趕緊去戶外跑步吧。因為跑步會使人體內分泌一種激素,它就是內啡肽,同時也被稱為“快感荷爾蒙”,具有止痛以及抗抑鬱的作用。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在跑完步之後就會感覺神清氣爽,心情愉悅的原因了。而且在跑步的過程當中,大家也能夠冷靜下來,去思考問題,更能有利於人們換位思考,從而發現關鍵點。希望大家用了這個方法以後都能“奏效”。

2、吃美食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朋友在自身有壞情緒無法及時的排解時,都會通過吃美食來進行緩解。因為吃美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它能夠讓人體分泌出一種激素,它叫做多巴胺。
它能給人們帶來愉悅和放鬆的感覺,這樣也就有利於緩解壞的情緒,給我們身體和心理上帶來的影響。尤其是日常就愛吃美食的朋友,更喜歡用這一種心理療法來對抗壞情緒。但是切記不可暴飲暴食,否則就是得不償失了。

3、旅行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在職場上跟他人發生不可逆轉的矛盾時,產生的壞情緒是翻天覆地的。此時,就一定要選擇旅行這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要知道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而且人活著沒有必要去為了金錢和名譽,乃至是迎合他人而活,要懂得及時的享受生活,而旅行就是很好實現享受的一種方式。去外面廣闊的世界,看看大好的河山,會給你一種壯闊豁達的情感。因為紅塵裡的俗事,在這些壯麗的山河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4、看書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自己沒有辦法處理的事情,都會選擇去看書,希望從書中獲得解決的方法,從而排解內心的焦慮等不良的情緒。但如果自己暫時還處在一種非常暴躁,而且不想再回憶那些不好的事情時,就可以先看一些比較輕鬆愉快的文學書籍,這樣有利於轉變你的思維,讓你能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要知道思維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格局決定著一件事情乃至是一個人的結局。

總而言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總會有那麼一些大大小小不順心的事情發生,一些不良的壞的情緒也應運而生。為此,大家要掌握以上的方法去緩解壞情緒。

熬夜影響免疫力更易得癌症,這些方法讓你輕鬆入睡

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好像已經不能完全代表現代人的工作狀態。熬夜也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夜貓一族”的行列。而長期熬夜的惡性循環就是使我們的身體受損,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個傷害就是會導致肥胖。經常熬夜必然少不了一頓加餐,經常熬夜加餐不但不易消化,而且第二天早晨還會使人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均衡,從而導致肥胖。

第二點就有些嚴重了,經常熬夜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研究發現,長期熬夜會導致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和記憶力減退等問題,而補覺也無法修復睡眠不足對大腦造成的損傷。

第三,促使免疫力下降。經常熬夜會破壞人的正常生理週期,從而降低人體內的抵抗力,對於那些身體不好,抵抗力差的朋友呢,呼吸類感染和胃腸道類疾病就很容易找上門來。

熬夜更容易得癌症,是真的

科學研究證明,熬夜真的會增加患癌風險!

關於“熬夜致癌”,有幾個比較權威的觀點:

1、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上夜班”列為2A級致癌因素;

2、多項動物實驗證明,熬夜會破壞晝夜節律、擾亂生物鐘,誘發癌症;

3、調查發現,護士和空姐由於經常要上夜班和倒時差,其乳腺癌風險比從事其他職業的女性更高;

4、研究發現,長期作息不規律會增加乳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

“别熬夜,真的是慢性自杀”!晚睡的危害,不只是增加患癌风险
今年,一項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與預防》上的研究指出:長期夜班的女性發生癌症的風險高出1/5,包括皮膚癌、胃腸癌、乳腺癌。持續熬夜的時間越長,乳腺癌的風險就越高。

除了增加患癌風險,長期熬夜、睡眠不充足還會降低免疫力,導致內分泌紊亂,影響腸胃,容易出現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

試試這些方法,讓你輕鬆入睡

1.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擁有一件安靜的臥室,並且避免室內過於明亮,要知道,暗一些的環境會促使人體自然產生褪黑素。另外,選擇舒適的床和枕頭也十分重要,舒適的寢具雖然並不是提高睡眠品質的首要條件,但它絕對是十分必要的。

“别熬夜,真的是慢性自杀”!晚睡的危害,不只是增加患癌风险
2.吃一些能讓你放鬆的食物

許多人、尤其是愛美的MM們都認為睡前吃東西是大忌,既不利於消化,也影響身材。其實,在睡前吃一些含有鈣、鎂、維生素B及色氨酸的食物是有助於睡眠的。它們能幫你放鬆身心,安撫你躁動的情緒。

含鈣和鎂的食物:牛奶、豆類等

含維生素B的食物:酵母、全麥製品、花生、胡桃、綠葉蔬菜等

含色氨酸的食物:香菇、葵花子、黑芝麻、黃豆、南瓜子、豆腐、雞蛋等

3.泡個澡會讓你睡得更好

忙碌一天,一個熱水澡會緩解你疲憊的身心,讓你睡得更快、更深。據日本睡眠學會研究顯示,晚餐後一個半小時左右靜靜的泡個熱水澡,可有效改善人們的睡眠。

4.睡覺記得保暖

睡覺時為了得到最大的舒適,應選擇自然纖維做成的寬鬆睡衣,並解除多餘的飾品。冬季時最好再穿雙襪子睡覺,襪子可以使你的雙腳保持一個較高的溫度,有利於快速入睡和提高睡眠品質。

5.睡前一定不要玩手機

很多人睡不著時,總會拿出手機或iPad玩一會兒遊戲,或者看會兒小說、電影、電視劇。但是你知道嗎?電腦、手機和平板螢幕所放射出來的短波藍光會抑制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你更加難以入睡。此外,短波藍光還會對人體視網膜產生強烈刺激,誘發多種眼部疾病。

癌症患者赴美就醫,是一筆天價帳單,你準備好了嗎?

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屬經常有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可以去國外看病?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特效藥?我們家不差錢,就想到國外找最好的醫生看!坦白說,儘管無論平臺自行安排,還是委託給專做某個國家就醫服務的友商,都有不菲的仲介收入,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患者,我們的建議是“No”,土豪自便,原因很簡單:真沒必要。

一、腫瘤患者希望去發達國家就醫,主要基於三個原因。

1、希望獲得顯著高於國內醫療水準的治療;

2、用上國內還沒有上市的特效療法或特效藥物;

3、獲得就醫過程中的尊重,感受人文關懷。需要付出的代價,除了旅途的勞頓以外,則是十倍到數十倍於國內的治療費用。那麼,在昂貴的成本之下,究竟能否獲得患者和家屬想要的醫療服務呢?

国内治不好的癌,去美国能治好吗?中国癌症治愈率是有原因的
二、赴美就醫,是一筆天價帳單,你準備好了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去美國治療,在他們看來,美國高昂的醫療費用存在它們的價值:

1、先進的技術

全球48.7%在研新藥在美國進行;全球40%的新藥、新技術臨床試驗發生在美國;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投入占全國GDP的17%;美國還誕生了多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可觀的癌症治癒率

歸功於美國對於醫療事業的投入,平均每10個癌症患者,就有近7個能夠活過5年,達到各國癌症患者夢寐以求的“臨床治癒”。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資料,從1991年到2018年,癌症的死亡率持續下降了31%,實現了27年連降。

国内治不好的癌,去美国能治好吗?中国癌症治愈率是有原因的
三、給有意赴海外就醫的患者和家屬提幾個建議:

去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就醫代價昂貴,想想有沒有替代方案。如果真的很想聽聽美國頂級醫院的醫生的意見,可以通過書面和視頻的形式,邀請MD Anderson,MSK Cancer Center,Mayo Clinic這樣的頂級醫院的專家給予第二診療意見。這樣即獲得了全球頂級專家的意見,又避免了奔波和額外醫療成本。

不要迷信,外國的月亮不一定都圓。以美國為例,雖然整體醫療水準全世界最高,但是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病治療水準都好。有些疾病西方人很少罹患,比如惡性腫瘤中的胃癌,這個病美國治療的水準就一般般,而美國日本以外的發達國家,醫院知名度相對較低,語言障礙更大,選擇時更要謹慎。

理性判斷,不要輕信成功案例。有一些未成熟的療法,在一些國家的法律下可以使用,這個要非常謹慎。患者和家屬渴望出現奇跡,而國內醫生往往說得都很保守,聽到一個個成功案例,如同看到一線生機,很容易心動。可是,即便案例完全都是真實的,怎麼能證明是這個療法帶來的效果?即使是這個療法帶來的,這些只是最成功的分子,那麼分母呢?只要沒有大樣本的對照臨床研究,未能在美國、日本、歐盟獲批,暫且都不能相信。

結語:美國醫療價格貴,不管什麼治療,只要有錢肯定管夠。沒錢就等死,幾百萬美金起步,上億美金上限的美國癌症醫療,在沒有醫保的情況下,普通人想去治病,是活在夢裡。

肺癌是“氣”出來的病?什么原因导致肺癌!

香港著名作家林燕妮因肺癌於香港養和醫院去世,享年75歲。林燕妮曾編寫著作《緣》、《盟》、《青春之葬》等,讓很多讀者喜歡。更曾被金庸評價是“現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她於2016年患上肺癌,曾接受化療及電療,可惜仍不敵肺癌的兇險

肺癌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癌症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一直在上升,一旦患上肺癌,會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較大影響,發展到晚期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一、肺癌是“氣”出來的病

肺癌對於人類的健康和生命都帶來極大威脅,近日,美國紐約腫瘤中心的黃夷武教授表示:肺癌是“氣”出來的病,防治肺癌重在飲食和護理上。

他認為:肺癌是“氣”出來的病,大氣污染、菸草菸霧、房屋裝修以及裝飾材料帶來的室內污染、廚房油菸以及生悶氣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肺癌發生。

吸菸是引起肺癌發生的主要誘因之一,專家介紹,只要在35平米的室內連續吸菸3支,就會讓空氣內的PM濃度大大增加,這對於健康而言是個“爆表”的數字,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會導致肺癌的發生幾率大大增加。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而房屋裝修和裝飾材料不合格時,會在室內產生大量的苯等有害氣體,新裝修的房屋不建議立即入住;此外,廚房油菸、長期生“悶氣”也會導致肺癌發生的幾率增加許多。

二、盛夏來臨,提前養肺

現在天氣越來越炎熱,在夏季是保養肺部的好季節,我們可以在夏季來臨之前,提前養養肺,教大家一些養肺方法!

1、注意保暖、少吃冷食

雖說現在天氣越來越熱,但也需要做好保暖工作,不要電風扇、空調不離身,這些寒涼之氣會從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容易傷到肺部陽氣,導致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細菌、病毒等容易趁虛而入。還有一點,就是在天氣炎熱時也要少吃冰涼、寒冷的食物,這些食物容易損傷脾胃、消耗陽氣,給身體帶來一些疾病。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2、飲食調理

想要養肺,在飲食上也需要注意,少食苦味、多進辛味。《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在夏季時雖說吃苦味食物可以清熱瀉火,但會助心氣而制肺氣,給肺部造成不良影響,所以不建議多吃。而心火可以克肺經,辛味通肺經,所以在夏天可以適當多吃一些辛味食物,常見的有蔥薑蒜等,這些食物可以補益肺氣。

3、合理運動

適量進行運動可以有效增強身體免疫力,讓體內新陳代謝速度加快,説明身體抵禦很多病菌的入侵,但是夏季天氣較為炎熱,運動注意要選擇較為涼爽的時間,並且要選擇運動量適宜的去進行,不要過量進行運動。

65歲夫妻雙雙確診肺癌,醫生歎息:睡前一件事,怎能天天做
所有的癌症都是十分危險的,在生活中癌症對於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上述所說的預防工作,並且瞭解肺癌的症狀,肺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由於75%的患者在就診時已經是晚期,故3年生存率低於20%。確診時病變較小、尚未出現轉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50%。

手機輻射有多大,手機輻射會致癌嗎?

手機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手機占了大部分的時間。特別是很多人晚上睡前喜歡玩會手機,之後就放在枕頭邊啦,不知道會不會至癌,對大腦有沒有不良影響?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初步研究顯示,手機射頻輻射確實會導致癌症。在此項研究中,科學家將雄性老鼠暴露在兩種無線電頻率輻射中,發現相比沒有暴露在輻射中的老鼠,這些暴露在無線電頻率輻射的老鼠,更容易患上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神經鞘瘤的可能性要更加高

然而實驗並未在雌性老鼠的身上進行,並且發現那些暴露在手機通常發射的無線電頻率下的雄性老鼠,有少數患兩種低發病率的腫瘤,分別為腦神經膠紙瘤。

雖然此項研究已經洩露給媒體,但一些沒有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則認為,現在得出手機輻射是否與患癌症有關的定論仍然過早

當人們在使用手機,手機會像發射基站傳送無線電波,無線電波或多或少會被人體吸收,這些電波就是手機輻射。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二、這3種情況下,手機對人體輻射大

通話時

研究表明,長時間通話連續輻射可能會使腦部受到影響,專家建議不易用手機通話時間過長,可以考慮用固定電話和耳機。如果不得不長時間打電話,那麼可以每隔一兩分鐘左右耳接替交換

一般來說,手機待機時輻射比較小,通話時輻射更大一些,而且手機號已經撥出而尚未接通時,手機的輻射量是待機時的3倍左右,這些輻射較大,可能會改變人體組織,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關機後

關機後射頻是不會正常工作,所以射頻部分對人體的輻射也會相對減低,但並不等於沒有,手機內部有不少重金屬配件,對人體同樣會造成輻射,只會說相對好一點。

充電邊打電話

手機充電時,輻射會增大,打電話對人體的輻射也會變大,生活中我們的手機沒電但著急使用,一般做法都是邊充邊用。

殊不知,這樣做法會使人體的輻射增加數倍,甚至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機能性的障礙,引起頭痛、失眠、發昏、脫髮多夢等情況。並且碰上雷雨天氣,還可能遭受雷擊造成危險。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降低手機輻射,做好這4件小事

1、螢幕亮度適當調整

螢幕越亮,電磁輻射會越強,越暗則會越小,不過過暗的亮度同樣會造成眼睛疲勞,所以可以採用合適眼睛亮度,用過手機之後可以徹底清洗臉部。

尤其是在睡覺前,一定要將臉部徹底清潔乾淨,如果不潔面就直接睡覺,長期會導致肌膚狀態越來越差。

2、接電話儘量不要移動

一些人喜歡接電話時不自覺頻繁走動,卻不知頻繁移動會造成接受信號強弱起伏,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短時間高功率發射,所以在接電話或者打電話時,儘量不要頻繁移動。

3、使用耳機接電話

使用耳機接電話,能有效減少手機輻射的影響。手機所配備的專用耳機,可以實現遠距離使用,同樣還能減少手機輻射,這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4、存放位置

手機不用的時候,最好放在包裡,如果一定要放口袋應該螢幕朝內,電板朝外女人最好放在右邊口袋或者pp口袋,因為左邊口袋比較接近子宮,所以儘量不要靠近左邊口袋,,男生建議放pp口袋最好。

5.不要把手機放床頭或枕頭下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睡前玩完手機之後,都喜歡性地將手機放置在枕頭下或者是床頭邊,實際上手機輻射依舊存在。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手機放置在離你的床1.5米左右的地方,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輻射帶來的危害。

手機輻射致癌?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才不傷身?科學研究告訴你答案
如果你頻繁使用手機後,忽然感到失眠健忘、頭暈心悸,但又找不到其它原因,建議你減少甚至停止使用手機一兩個星期。使用手機是現代很多人不可避免的事情,感覺手機不在身邊或者視線內就很不安心,這也是現代人的通病。但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瞭解到如何避免手機輻射,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為何年輕女人得乳腺癌,越來越常見?需要儘早做篩查嗎?

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概率為10%,全世界每年約有乳腺癌病人120萬人,每年約有40萬人死於該病,並且以每年2%~3%的速度遞增。在美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已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一位,其死亡率居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二位。乳腺癌病人的生存期和病理分期密切相關,病理分期越早治癒率越高,因此在目前對乳腺癌的一級預防尚無良策的情況下,早期診斷尤為重要。多項研究表明,乳腺癌篩查可發現更多的早期病例,在患病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可使死亡率逐漸下降

乳腺癌在年輕女性中很少見,在美國,每年被診斷為乳腺癌的女性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不到2%。然而,35歲之前患乳腺癌的女性往往有更具侵襲性的疾病。最近對150588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進行的一項基於人群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較年輕的年齡是生存率下降的獨立預測因素。目前,人們對25歲以下人群中乳腺疾病的發病率、重要性或適當的處理方法的了解有限。

已知老年人乳腺組織病理評估是十分重要的,但仍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對年輕女性進行類似的分析,或應該在什麼年齡送乳房標本進行病理評估。矛盾在於年輕女性的大多數乳房縮小標本沒有病理髮現,而同樣重要的事實是,年輕女性的惡性或高危發現可能預示著更糟糕的預后,及早發現可能增加惡性腫瘤風險的病變可能有潛在的顯著臨床優勢。

本研究旨在描述年輕女性乳房縮小整形術的偶發病理結果,以確定年輕女性乳腺組織常規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否有益,並通過回顧現有的最佳文獻來指導年輕非典型病變患者的治療。

該研究對2010年6月至2018年5月間接受乳房縮小整形手術的年輕女性進行回顧性研究,以確定人口統計學、手術時的年齡、乳腺癌危險因素和病理數據。當需要明確診斷時,進行組織學再評估。

研究共納入798名年輕女性。手術時患者平均年齡(17.5±2.0)歲,平均體重指數(28.7±5.7)kg/m2,平均切除重量(685±339)g/乳房。181名患者(22.6%)有乳腺癌家族史,其中20名(2.5%)為一級親屬,165名(20.7%)為二級或更高級別的親屬。5名患者(0.6%)有BRCA突變的家族史,1名患者本人也有已知的BRCA1突變。初潮年齡7~16歲,平均11.9±1.5歲。有267名患者(33.5%)用過激素避孕藥,128名患者(16.0%)經常喝酒,31名患者(3.9%)吸菸。此外,5名患者(0.6%)有性早熟病史。

據報道,大多數患者的病理組織是正常的[n=704(88.2%)]。

在94例(11.8%)有病理髮現的患者中:

①21例(2.6%)有非增殖性病變(如導管擴張、單純性囊腫、大汗腺化生)。

②64例(8.0%)有增殖性病變而沒有異型性。

③9例(1.1%)有不典型增殖性病變。

④1例(0.1%)有交界性葉狀腫瘤。

下表列出了9名(1.1%)非典型增生性病變患者的進一步信息。這些患者中有4人在成人高危乳腺腫瘤診所進行了長期的臨床隨訪。7例非典型增生患者的對側也有增殖性病變,無非典型性。

對9名非典型性患者的風險因素進行單變數分析表明,與非典型性的年輕女性相比,患有非典型性的年輕女性報告使用激素節育的人數要少得多(p=0.032)。單獨使用黃體酮和雌激素加黃體酮節育之間沒有差別。沒有注意到其他顯著差異。

對伴有或不伴有非典型性病變的增生性病變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顯示,初潮年齡在12歲或以下明顯多於無增殖性病變的患者(p=0.012)。

單變數和多變數分析顯示,月經初潮年齡小於12歲與增殖性病變的發生率顯著相關(p=0.009)。一級親屬患乳腺癌的家族史是第二個最強的預測因子,但並不顯(p=0.307)。

然而,當在預測風險演算法中一起使用時,12歲或以下月經初潮年齡和患有乳腺癌的一級親屬對患有或不伴有異型性的增生性病變的風險有相加的影響。

在798名接受乳房縮小術的青少年和年輕女性中未檢測到癌症。接受乳房縮小整形術的年輕女性中,超過10%的人有組織病理學表現。中度風險增加的不典型病變發生率較低,但輕度風險增加的典型增生較常見。多變數分析表明,12歲以下的月經初潮通常是增生性病變的危險因素;然而,在患有非典型性疾病的少數人群中,這一點並未得到統計上的證實。雖然這項研究顯示非典型病變的發生率總體較低,但增殖性疾病,特別是伴有異型性的疾病,可能與癌症的未來發展相關,而早期識別提供了改善監測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者仍然主張常規的病理評估,特別是對月經初潮較早的女性,以幫助為臨床決策提供信息,並指導未來在這一小部分患者中進行乳腺癌篩查。

大多數年輕女性屬於普危人群,真正診斷出乳腺癌的風險比大家認為的要低。作為一個預防手段,建議與乳腺科醫生進行充分溝通,全面評估篩查利弊,充分知情,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對是否篩查進行決策,發揮篩查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