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陰道炎似乎是有性生活女性的“專屬煩惱”。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沒有性生活的女性,甚至是青春期的少女,也可能被這種私密處的不適所困擾。它就像一個不請自來的“小麻煩”,悄無聲息地打破身體的平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讓更多女性瞭解:即使沒有性生活,也需要關注私密處的健康。
黴菌性陰道炎的主要症狀
黴菌性陰道炎,又稱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是由假絲酵母菌(俗稱“黴菌”)引起的常見外陰陰道炎症。這種炎症可不是鬧著玩的,它會給患者帶來諸多不適。
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外陰瘙癢,那種瘙癢可不是一般的難受,簡直能讓人坐立不安,尤其是在夜晚,更是癢得讓人難以入睡。而且,陰道分泌物也會明顯增多,其性狀也發生了改變,不再是正常的透明或白色,而是變得像豆腐渣一樣,稠厚、凝乳狀,甚至還會帶有異味。除了這些,部分患者還會有外陰部灼熱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尿痛是排尿時尿液刺激水腫的外陰所致。
對於沒有性生活的女性,感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自身的“內源性感染”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白色念珠菌不僅存在於陰道,也可能存在於口腔、腸道等部位。
如果身體抵抗力下降,或者陰道環境發生改變,這些念珠菌就可能“趁虛而入”,在陰道內大量繁殖,引起感染。
2. 間接接觸傳播
– 公共衛生用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酒店等場所,如果接觸到被念珠菌污染的毛巾、浴巾、馬桶圈、浴盆等,就可能被傳染。
– 貼身衣物:與他人共用內褲,或者內褲沒有徹底清洗乾淨、沒有完全曬乾,都可能成為傳播媒介。
– 手部接觸:如果手接觸到了被污染的物品,再去觸摸私密部位,也可能將念珠菌帶入陰道。
3. 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也會殺死陰道內有益的乳酸桿菌。
這些乳酸桿菌是維持陰道酸性環境的“主力軍”。一旦它們被大量消滅,陰道的防禦能力就會下降,念珠菌等真菌就會趁機大量繁殖。
4. 激素水準變化
– 青春期和孕期:這兩個時期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準會升高,會促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
– 使用某些藥物:如長期服用避孕藥,其中的雌激素成分也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5. 其他因素
–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的女性,陰道內的糖原含量會增加,為念珠菌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 緊身化纖內褲:這種內褲不透氣,會使私密部位溫度和濕度升高,形成一個悶熱潮濕的環境,非常適合念珠菌生長。
– 過度清潔:頻繁使用刺激性的洗液沖洗陰道內部,會破壞陰道內正常的菌群平衡和酸堿環境,降低陰道自身的抵抗力。
怎麼治療黴菌性陰道炎?
(一)藥物治療
1. 局部用藥:對於單純性的黴菌性陰道炎,主要以局部短療程抗真菌藥物治療為主,治癒率可達80%-90%。常用的藥物有唑類藥物,例如克黴唑、氟康唑、米康唑、伊曲康唑等。這些藥物可以直接作用於陰道內的黴菌,抑制其生長和繁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2. 全身用藥:對於複雜性的黴菌性陰道炎,如嚴重VVC或復發性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RVVC),可能需要全身用藥。全身用藥可以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包括陰道,從而更全面地殺滅黴菌。
(二)消除誘因
治療黴菌性陰道炎,不僅要“治標”,還要“治本”,消除誘發因素至關重要。如果是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的,應停用抗生素,改用其他非抗生素類藥物。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如果是肥胖引起的,應通過合理飲食和鍛煉來減輕體重。
(三)生活習慣調整
1. 勤換內褲:內褲是貼身的衣物,與外陰直接接觸。因此,應選擇透氣性好的純棉內褲,並且要勤換洗。每天更換內褲,保持外陰的清潔和乾燥,減少黴菌滋生的機會。
2. 避免使用公共馬桶:公共馬桶可能會殘留各種病菌,包括黴菌。使用公共馬桶時,最好墊上衛生紙,避免直接接觸。
3.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每日清洗外陰,但要注意不要使用刺激性的洗液。正常情況下,陰道內有自我清潔的功能,過度清洗反而會破壞陰道內的微生態平衡。只需用溫水輕輕清洗外陰即可。
對於沒有性生活的女性來說,更要打破“陰道炎與我無關”的誤解,關注自己的身體信號。如果出現不適,不要因為害羞或尷尬而不敢去看醫生。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才能讓身體儘快恢復健康。記住,關注私密處的健康,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只有正視它,我們才能更好地呵護自己,擁抱更健康、自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