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怎麼樣容易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吃什麼有助於補充雌激素?

雌性激素對於女性來說至關重要的,能夠促進子宮內膜的發育,讓肌肉變厚,加快了血液迴圈的速度,增強了子宮的收縮力。當雌性激素過低的話會影響膚色,紊亂了月經,加快了衰老。雌激素女生來說是很重要的,而且有了它不僅顯得年輕,身體也更健康,特別是對子宮的生長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女性雌激素不足,身體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異常現象,但女性缺乏女性荷爾蒙的話,身體可能會發生一系列的異常現象。

少做這些事

久坐不動
現在社會,無論是因為工作原因久坐的上班族,還是天天宅在家裡的主婦,久坐已經成了生活中的一種正常現象。而久坐不動是對卵巢傷害最大,減少雌激素分泌的一個致命因素。卵巢對於女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起到維持內分泌系統平衡,保持女性特徵及正常生理代謝的作用。與女性的青春密切相關,因為雌激素促進女性附件器官的生長發育,同時又使女性保持第二性征特點。因此,保持青春煥發,女性們呵護好自己的卵巢,避免久坐不動。

頻繁中斷妊娠
懷孕時,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準比較高,如果人為的中斷妊娠,會使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準直線下降,導致內分泌紊亂,引發月經不調,甚至閉經。如果頻繁中斷妊娠,會造成卵巢損傷,從而引起卵巢早衰。


經常熬夜
隨著社會的進步,職業女性變得越來越多,熬夜對很多女強人來說,也是家常便飯,而經常熬夜,又不注意保養,非常容易讓女人變老,經常熬夜會使女人身體內的雌激素缺乏,變得易怒,暴躁,長期熬夜會使身體的內分泌異常,發生皮膚乾枯,衰老的情況。

注意保暖
保暖首先要不吃寒性食物,寒性刺激會造成月經量少,引起經期不適的現象。其次就是少穿露臍裝,或是短衣短褲,少吹空調,少打赤腳以及席地而坐,保暖不光是經期,平常也要注意。

常亂吃
一些女人整天吃飯沒個正行,比如說吃飯從不按時吃,有時吃很多,有時候又一點都不吃,尤其是為了睡懶覺不吃早餐等等。這些行為都是錯誤的,因為不規律的飲食,會影響身體內分泌運轉,從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準出現失衡的情況,比如說致使其雌激素量減少。


多吃3物,或許有助於補充雌激素

多吃深海魚類
因為口感綿軟美味,入口即化,而且魚類熱量脂肪低,不利於發胖。其中含有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能夠幫助身體補充營養,維持體內內分泌平衡,有助於保養滋養卵巢有效的補充雌性激素。

葛根
雌激素水準低的女性可以喝適量的葛根泡水,葛根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異黃酮,該物質為天然雌激素,能有效補充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對維持卵巢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大豆及其製品
研究表明:大豆及其製品中富含豐富的植物雌激素,特別是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其性質與雌激素相似。可雙向平衡女性體內雌性激素,還可以幫助女性預防一些與雌激素相關的癌症等疾病。女性朋友每天早晨可以喝一杯豆漿或者午餐吃一份含豆腐的菜。

多吃維生素D含量豐富食物,有利於保持雌激素分泌平衡,這是因為維生素D具有調理雌性激素分泌的作用,日常生活中,魚肝油、捲心菜等都是補充雌性激素不錯的選擇。

外陰潰瘍是性病的前兆嗎?引起外陰潰瘍的原因是什麼?

談到性病,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性傳播疾病其實是一種通過性行為傳播的疾病。現在人們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變得越來越開放,所以有些女性朋友在生活中做不到潔身自好,頻繁地改變性伴侶,或者在夫妻生活中,不注重防護措施,長期經常通過皮膚接觸或性行為,容易感染性病。其實,性病有很多種,包括梅毒、淋病、愛滋病 等,這些都是性病,而性病的早期症狀也比較明顯,如果女性朋友經常出現這四種症狀,可能是性病前的症狀,儘量不要忽視。

“外陰潰瘍”是性病的前兆嗎?

事實上,外陰潰瘍的確是罹患性病的症狀之一,但並非所有的性病都會出現外陰潰瘍,這幾個症狀是性病患者身上較為常見的。

白帶增加:一些罹患淋病的女性,會出現黃色、綠色白帶的症狀,還可能有白帶帶膿的症狀。女性陰道炎、宮頸炎也可能會引起白帶異常;

外陰潰瘍:具體表現為女性私處出現硬塊,表面可能帶有潰瘍表現。罹患愛滋病、梅毒、硬下疳等病都可能導致外陰出現潰瘍;

外陰疣狀物:外陰出現疣狀物很可能是尖銳濕疣所致,疣體一般會出現在大小陰唇上,病情嚴重時會讓人感覺到明顯的瘙癢、排尿疼痛等症。

外陰水泡:症狀表現為外陰出現小水泡,患處會有灼熱、刺痛感,水泡在受到摩擦後可能會潰破,導致皮膚也發生潰爛。

當然,並非所有的外陰潰瘍都是性病所致,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會導致該症狀出現,具體有哪些呢?

引起外陰潰瘍的原因,還可能是這5種

1、同房過度
同房頻率過高,會導致女性的私處受到大量摩擦,容易引起外陰皮膚破損,嚴重的就會導致外陰潰瘍發生。

2、穿著不當
部分女性日常喜歡穿緊身衣物,這樣一來容易讓私處一直被摩擦,摩擦過度也可能會出現私處皮膚破損,繼而誘發潰瘍出現。

3.不乾淨的個人衛生
如果女性在日常生活總不注意個人衛生,讓外部部位經常處於潮濕多汗的情況下,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導致外陰瘙癢。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建議每天用溫開水對外陰進行分泌物,這樣一方面保持外陰的乾淨,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分泌物。另外建議女性要少穿緊身褲,多穿寬鬆的內褲和外褲。

4.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
人體每天都需要補充很多種微量元素,如果微量元素得不到足夠的補充,也會引起外陰潰瘍。因此女性朋友們在飲食方面要保持飲食的多樣性,可以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另外也建議女性保持每天排便的習慣,因為排便可以將身體中的毒素排出體外。

5.內分泌失調
女性內分泌失調會引起很多方面的疾病,外陰潰瘍就是其中一種。而想要避免內分泌失調的出現,人們就要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平常不要熬夜,也不要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以及不要有較高的精神壓力。

外陰潰瘍怎麼辦?

(1)針對病因積極治療
面對外陰潰瘍怎麼辦這個問題,毫無疑問無論何種疾病的發生,針對性的治療都是必要的。而導致外陰潰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婦科炎症的發病、生殖器潰瘍、濕疹等都是常見高發的,不同原因引起的外陰潰瘍,其治療方法自然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療的時候必須要進行特異性以及全身性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治療顯效。

(2)注意做好局部護理

在針對性治療外陰潰瘍的同時,積極的護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首先患者要注意儘量減少摩擦以及外界刺激,以免對潰瘍的創口造成刺激,在瘙癢的時候不要用手抓撓,又或者使用熱水燙洗、肥皂擦洗等,避免對患處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同時在平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要保持外陰的清潔乾燥,每天都需要用溫水擦洗,避免細菌滋生給病症造成二次損害。
另外患者還需要注意飲食上的禁忌,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的飲食,另外像螃蟹等海鮮發物也需要暫時戒口。

身上長小紅點就是肝病的信號嗎?我們如何預防肝癌?

最近,我身上不知怎麼回事,老是冒出一些小紅點,已經有1~2個月了,有時候還會感覺瘙癢難耐。前兩年我做過一次全身體檢,當時醫生特地和我說過,我的肝臟不是很好,讓我多注意。之前也聽說過身上出現小紅點可能是和肝病有關,所以想問下是不是,身上為啥會出現小紅點,我應該怎麼辦才好?

身上長小紅點,就是肝病的信號?
體內雌激素水準升高,毛細血管擴張,從而使得血液在身體部分區域凝聚而形成紅點狀的蜘蛛痣。肝臟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蜘蛛痣,一些慢性肝炎的患者,如果舊有的蜘蛛痣明顯增大或者是數量增加,需要警惕是肝硬化的傾向,要及時的進行診治。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身上出現小紅點就是肝病。大約40%的孕婦在懷孕期間也會出現蜘蛛痣,通常會在懷孕之後的5個月內出現,而在妊娠結束後,蜘蛛痣會自行消退。女孩由於處在發育的高峰時期,體內雌激素含量較高,所以也會出現生理性的蜘蛛痣,通常過了這個階段之後,也會自行消失。

身上起紅點可能是毛細血管擴張引起的

一、遺傳,體重增加、肝臟問題引起的內分泌失調
有人說身上的小紅點是蜘蛛痣,它是小血管浮於皮膚表面,這是因為血管壁靜脈壁變薄導致的。當人們處於青春期或者更年期、懷孕的時候,都可能會導致身上起小紅點。

二、慢性肝硬化是身上起紅點的疾病原因
肝硬化引起的身上起紅點用手指按壓紅點所在的位置,紅點會暫時地消失,但是鬆手後紅點又會恢復原來的樣子。肝病引起的身上起紅點和體內雌激素有關,肝臟功能減弱對雌激素的滅活作用也隨之減弱,隨之而來的就是肝臟的症狀蜘蛛痣也就是身上起紅點的症狀出現。

身上起紅點不痛不癢的生理性原因
1.缺乏維生素
身上起紅點不痛不癢可能是缺乏維生素所引起的,建議患者可以適當的補充維生素,尤其是補充維生素B,通常經過一段的時間調養就可以恢復。
2.身體過敏
有些人本身就屬於過敏性體質,在接觸到一些物品後很容易出現身體過敏的情況,例如接觸海鮮、花粉或藥物等,這樣就會產生過敏作用,導致身上長紅點。
3.昆蟲叮咬
在一些偏遠山區本身蚊蟲就比較多,如果被蚊蟲叮咬,就會使身上出現一些小紅點,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預防肝癌?

飲食規律
飲食對我們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營養價值高的飲食能夠給人體增加能量,促使身體正常發展。飲食不規律可能會給我們的人體健康帶來危害。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飲食一定要清淡一些,最好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物。

少喝、不喝酒
現如今,大部分人因為工作原因,喝酒應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有度。不管是白酒還是紅酒,都是不能過多喝的。大家都知道酒精傷肝,長期喝酒精過多。

避免過度勞累:
過度的腦力或體力勞動不僅可使肝癌患者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促使癌症的復發或轉移,而且可加重肝功損害,導致病情惡化。

定期體檢
患慢性乙肝或丙肝的患者比正常人患肝癌的幾率高10-30倍。如果肝炎好了,但肝炎病毒對肝臟的損害並沒有消失,也就是說癌變的基礎還是存在的,所以應定期檢查,對35歲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患慢性肝炎、肝硬化5年以上,直系親屬三代中肝癌家族史的人每半年檢測甲胎蛋白和肝臟B超,是早期發現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宮頸炎是因為夫妻生活太頻繁嗎?治療宮頸炎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隨著女性的思想逐漸發生變化,她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會定期做各種檢查來瞭解身體情況。而對於女性來講,重要的子宮容易受到影響而發生問題,其中宮頸炎是常見的一種。在說到宮頸炎很多女性會想到它的治療難以及反復,確實急性宮頸炎在發作期間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拖延著慢性,而慢性宮頸炎會反復出現,給女性帶來困擾。而有很多女性在患上慢性宮頸炎時不知道該怎樣辨別,其實慢性宮頸炎發生會有以下這幾個症狀。

宮頸炎是因為“夫妻生活”太頻繁了?

有的女性在頻繁同房後也會出現宮頸炎的症狀,事實上,頻繁同房確實是引起宮頸炎的原因之一。因為夫妻生活過度頻繁,會使私處長期處於充血的狀態,容易導致陰道黏膜損傷,抵抗力下降。再加上不斷刺激宮頸上皮,容易引起宮頸炎、陰道炎等婦科炎症。除了性生活過頻外,單次性生活時間過長也容易引起盆腔長時間充血,細菌就容易入侵體內而引起婦科炎症。

這5個也是誘發宮頸炎的病因

除了性生活過度頻繁外,還有其他因素也可能會誘發宮頸炎的:

頻繁接受婦科手術

頻繁人流、分娩、接受婦科手術的女性,容易使宮頸受到損傷,從而降低抵抗力,細菌就容易趁虛而入而引起感染炎症。

比如人流手術會直接和宮頸接觸,做人流手術的次數越多,對宮頸的損傷也就越大,會增加患宮頸炎的幾率。此外,頻繁分娩和自然流產也會對宮頸和宮頸組織帶來一定的損傷。

濫用藥物

藥物不僅容易損害腎臟和肝臟,同時還會對內分泌造成影響,比如濫用避孕藥會使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升高,會對宮頸帶來一定的刺激;

如果在短時間內使用大量抗生素容易使陰道內的菌群環境紊亂,病毒和細菌會乘機入侵且大量繁殖,從而導致宮頸炎的發生。

過度清洗外陰處

不少女性都非常重視私處的清潔工作,平時會用高濃度的護理液清潔私處,其實這樣很容易使陰道內的菌群失調,給細菌的入侵創造了機會,還可能會會宮頸組織造成破壞而引起宮頸炎。

此外,有些護理液是鹼性的,容易破壞陰道內原本的酸性環境,也容易導致宮頸炎的發生。

受到微生物感染

比較常見的是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沙眼衣原體、淋病奈瑟菌、綠膿桿菌等,受到這些微生物感染的女性容易出現化膿性炎症;

滴蟲和病毒等也可能會導致急性宮頸炎;結核桿菌容易引起結核性宮頸炎。此外,放線菌、病毒、阿米巴等也可能會誘發宮頸炎。

陰道內異物

如果紗布或棉球等異物長時間在陰道內放置,也容易發生感染,從而導致急性宮頸炎的發生。

宮頸炎的判斷方法

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很多女性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很少有人會把它跟宮頸炎聯繫在一起,但是,要是女性朋友本身有慢性宮頸炎異常情況出現,那麼,她們的月經不調和痛經問題就會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情況,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建議女性朋友要引起重視。

白帶顏色和氣味變化
當女性朋友出現白帶異常時候,有的人可能會認為是陰道炎,但是,宮頸炎也會導致白帶異常,主要表現在白帶顏色呈現出黃綠色,而且味道還會比較臭,不僅如此,這部分患者的白帶往往是粘液狀,女性的外陰也會有瘙癢異常情況出現。

排尿異常
主要就是宮頸部位離女性的尿道比較接近,所以要是宮頸部位出現疾病,發生炎症,最後難免就會牽連到尿道,造成排尿的異常。主要表現就是總是想要上廁所,尿液明顯的增多,可能夜裡面會因為總是想小便而打擾正常的睡眠。這時候患者應該積極的幹預治療,不然要是病情嚴重的話,後期甚至會出現排尿困難的症狀,也就是每次想要小便,但是真正到了廁所之後,遲遲排不出尿液,要等上好久才能夠緩緩尿出來,並且明顯的感覺不是那麼順暢,很多時候還會感覺尿液沒有排乾淨。

推薦4個治療宮頸炎的方法:

1、藥物治療:對於宮頸炎根據病情程度不同,對輕度和中度的宮頸炎患者我們首先採用的藥物治療,但是藥物治療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治療宮頸炎,還會導致宮頸炎的反復發作。
2、物理治療:對於中度和重度的宮頸炎患者,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採取物理治療。但是物理治療容易造成宮頸機能不全,不適合於有生育要求的年輕女性。因此對於未生育的女性不可採用採用方法。
3、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時在重度患者在採用藥物和物理療法無效的情況下無奈選擇,可進行宮頸錐切術、全子宮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這種方式一般是適用於懷疑有宮頸癌的患者。
4、局部治療:治療宮頸炎,我們除了常規的治療方法外,我們還要保持陰道和外陰的清潔,每天可以用溫水清洗或者用洗液進行清洗,但是要避免過度的清潔,這樣容易導致陰道內菌群失衡,加重病情並引發其他疾病,所以不建議這樣做

對於宮頸炎的治療,我們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宮頸炎對我們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早期治療是非常關鍵的。另外宮頸炎的復發率很高,生活中我們還要做好宮頸炎的預防工作。

哪些病症需要切除子宮?切除子宮術後該怎樣調理?

女人如花,子宮是根,子宮維繫著女性的經帶胎產,是女性的一個重要器官!然而,每年約有500萬的女性因為各種各樣的病症切除子宮,很多女性以為子宮切除就沒事了,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很多女性在切除子宮後,卵巢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哪些病症需要切除子宮?切除子宮術後該怎樣調理?

一、為啥有些人需要“切除子宮”?

子宮有孕育胎兒、形成月經等功能,對於女性而言非常重要,但當女性患有子宮肌瘤、絕經後陰道流血、內膜疾病、子宮脫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等良性疾病,或罹患惡性婦科腫瘤無法保留生育功能時則需要切除。

子宮切除手術有子宮次全切除、全子宮切除和廣泛子宮切除三種類型,子宮次全切除指保留子宮頸,將子宮體切除。全子宮切除手術最常見,即將宮體和宮頸都切除。廣泛子宮切除常見於部分子宮內膜癌和早期宮頸癌的治療,需要將子宮、宮頸、子宮周圍組織和部分陰道切除,必要時還要將卵巢和輸卵管都切除。

二、“失去了子宮”的女性,或有這幾個變化

雖然切除子宮可以阻止嚴重疾病,但同時也會給女性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1、忍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很多女性患者失去子宮後,會覺得自己不再完整,或聽到一些流言蜚語,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此時學會自我疏導和周圍人及時給予理解安慰很重要。

2、無法生育

子宮是女性孕育生命的重要器官,一旦切除也就等於失去生育功能。但若患有卵巢癌、子宮癌等惡性疾病不得不切除,畢竟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3、性欲下降

切除子宮後,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減少,影響正常性欲。缺乏雌激素還會使陰道萎縮、減少陰道分泌物、性愛過程產生疼痛感,從而加重女性性冷淡情況。

4、更年期提前

子宮切除後必然會影響內分泌,而更年期提前大多因為內分泌紊亂,因而切除子宮很容易引起更年期提前。此外,內分泌紊亂還會導致女性的皮膚衰老。

三、子宮切除後該如何保養呢

注意衛生
女性在做完子宮切除術後,要注意衛生清潔,特別是私處的清潔,以免發生感染。在術後的2~6周內會有少量的陰道出血,要做到勤換衛生巾,在洗澡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傷口,不要沾水,應該選擇淋浴,不要盆浴。

注意營養補充
在切除子宮後要注意補充營養,有注意身體恢復和傷口癒合,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做好飲食調理工作,生活習慣也要規律。

適量的蔬菜水果
因為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以幫助病人的傷口癒合,增加身體抵抗力,同時保持大便通暢。如果大便幹結、解便困難,人在賣力解便時腹壓過高,會導致手術後縫合的陰道殘端出血。

女性染上滴蟲病的原因是什麼呢?

陰道炎是女性十分常見一種比較隱私的疾病,一旦患上這種疾病雖然一般是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但是也是會一直有一些身體的異樣感覺,滴蟲性陰道炎就是是陰道炎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這種疾病的傳播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比較常見的傳播這種疾病的途徑有性交直接傳播、使用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等間接傳播、醫源性傳播,使用了污染的器械以及敷料等導致的這種疾病的傳播。

滴蟲感染這種疾病的潛伏期是4~28天的,滴蟲感染也是當今世界範圍之內最為常見的一種性傳播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僅僅次於陰道念珠菌病。這種疾病的好發人群主要是免疫力低下人群、性活躍人群以及不良生活習慣者,要是患上了這種疾病,儘早的治療是可以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的。

女性滴蟲病的原因有很多,常見因素如下:

滴蟲性陰道炎最常見的原因即為陰道內有毛滴蟲所致,此種滴蟲不僅會對女性陰道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尿道,若性生活還會導致交叉感染,從而就會對性生活的另一半也會造成危害,因此,滴蟲性陰道炎最好是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治療,這樣效果會更好。

可能與營養失調有關:滴蟲陰炎有可能是由於營養失調導致的,由於創傷、激素以及營養失調所致。若女性有免疫功能缺陷,則非常有可能會讓陰道的皮膚黏膜屏障功能下降,進而就會讓自己患上滴蟲性陰道炎。

與長時間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久坐也是引起滴蟲性陰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由於若女性經常久坐,則會導致私處就會長時間不透氣,同時血液迴圈也會受到阻礙,這種情況下就非常地容易發生感染。有的女性會長期使用護墊,這也會使陰部透氣不良,很容易出現感染的情況,從而引發了滴蟲性陰炎。

與不良著裝習慣有關:滴蟲陰炎的發生還與不良的著裝習慣有關,所相關研究表明,若女性平時總愛穿牛仔褲以及緊身內褲的話,就會讓私處難以透氣。這會使外陰部位元溫度升高,而且還會非常的潮濕,只要稍有摩擦,便可能會使外陰、陰道的黏膜出現浸漬以及陰道損傷,這就很容易使女性患上滴蟲性陰道炎。

女性染上滴蟲病是因為什麼呢?在如今,滴蟲病疾病傳播的極為廣泛,期望女性一定要注意起來,要是大家不做好防範的話,健康是很難有保證的。不過,做好防範也不是簡單的事情,由於滴蟲性陰道炎具有反復發作性的特徵,各位女性朋友在患病之後,除了要去到正規的醫院配合專業醫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之外,同時還應該對引發滴蟲性陰道炎的病因有所瞭解。這樣才能針對病因制定相關的方案,做好滴蟲性陰道炎的防治工作,降低該疾病的復發率。

繼發性痛經具體有哪些症狀表現呢?繼發性痛經怎麼調理?

對於繼發性痛經這種疾病我們都不會感覺到陌生吧,患者在發病的時候,會出現肚子疼痛的症狀,在生活中很多的患者都能區分不開繼發性痛經和原發性痛經這兩種疾病,對這兩種疾病的症狀,我們都掌握的不是非常清楚,看看下面的描述吧。

一、原發性痛經的症狀

①原發性痛經大多開始於月經來潮或在陰道出血前數小時,常為痙攣性絞痛,痛經常在分娩後自行消失,或在婚後隨年齡增長逐漸消逝。
②原發性痛經常發生於有排卵月經,因此一般在初潮後頭1~2年尚無症狀或僅有輕度不適。嚴重的痙攣性疼痛多發生於初潮1~2年後的青年婦女。如一開始出現規律性痛經或遲至25歲後發生痙攣性痛經,均應考慮有其他異常情況存在。

繼發性痛經具體有哪些症狀表現呢?

1、如果女性有子宮畸形,就容易導致痛經,例如出現了殘角子宮以及陰道斜隔綜合征。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月經有血流不通暢的情況,從而出現痛經現象。
2、如果患者有慢性的盆腔炎,也會導致痛經發生。患者在出現慢性盆腔炎通常會有下腹墜脹以及疼痛,還有腰骶部酸痛,而且在勞累以及性交之後就會加劇,同時也會出現月經不規則,月經異常的現象。
3、患者如果有子宮肌腺症也會導致痛經。如果子宮肌層的內膜發生腺體充血還有出血,就容易導致病變內的壓力增高就容易出現痛經的現象。但是痛經現象一般會在月經期後有逐漸減退的情況。
4、如果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會導致痛經,在月經發生前就會有隱隱的作痛。在月經期間,這種疼痛會逐漸加深。月經後疼痛現象就會減少,而且這種情況會隨著時間的增加。痛經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引起繼發性痛經的5大原因

1、子宮頸或宮腔粘連:多見於反復人流、子宮內膜結核等患者。
2、生殖道畸形:子宮體過分前傾、陰道橫隔等機械性阻塞,使經血流出不暢誘發痛經。
3、盆腔炎症:下腹持續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有時伴肛門墜脹感。
4、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30~45歲的中年婦女,因數宮內膜跑到子宮以外的地方“安營紮寨”。受卵巢激素影響而增厚、出血,由於不流出體外,刺激周圍組織,引起子宮肌收縮或組織纖維化而誘發痛經。
5、子宮肌腺瘤:多見於40歲以上,多產婦、多次人流刮宮婦女。

繼發性痛經怎麼調理?

繼發性痛經,除了可以在醫院進行治療以外,生活中的調理也能使其發現痛經有所緩解,隨著現在生活水準的提高,女性朋友們飲食的多樣化,對治療繼發性痛經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那麼繼發性痛經怎麼調理呢?小編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女性朋友們一定要記住,在月經來之前和月經期間,都不要吃生冷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一些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也不要食用,因為這些食物,會造成女性朋友們神經系統的緊張,從而引起,月經期間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
其次,一定要注意月經期間的衛生,避免參加一些劇烈的體育運動,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性生活方面一定不要去嘗試一些宮腔方面的不潔性生活。
最後,女性朋友們在月經期間還應該多吃一些,特別溫補的食物,比方說,羊肉,雞肉,紅糖,牛奶,益母草等等,雞蛋是我們經常食用的,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用益母草來煮雞蛋,達到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乳頭凹陷的症狀有哪些呢?女性乳房日常如何保養?

乳頭內陷是病麼?需要矯正麼?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上一種病,頂多是發育不完全造成的一系列影響,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

首先,它有礙健美和影響哺乳。
第二,由於乳頭凹陷,哺乳時乳頭往往要被強行牽拉出來,此時乳頭非常嬌嫩,一旦碰撞,極易損傷、破裂和出血,可造成乳頭乃至整個乳房感染,最終發生乳腺炎。
第三,乳頭是女性非常重要的性敏感點,許多女性的性欲是通過乳頭刺激達到的,乳頭一旦凹陷,則難以發揮有效的性刺激,會影響你和男朋友的“性福”.

乳頭內陷又稱為乳頭凹陷,是指乳頭不凸出乳暈平面,甚至凹入陷乳暈之下,局部呈火山口狀的一種乳頭畸形情況。乳頭內陷主要發生在女性,相關報導稱,女性乳頭凹陷比例約為40%,嚴重者對正常哺乳可造成影響。

乳頭內陷分為真性和假性兩種,真性是指乳頭退縮或翻到乳房內,即使牽拉乳頭也無法高出乳房皮膚者,是乳頭內陷的主要情況。假性乳頭內陷是指乳頭大小發育正常,只是陷入乳暈中,乳頭不牽拉無法豎起,經牽拉能高出乳房皮膚的情況。

乳頭內陷又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的乳房內陷主要和遺傳、發育因素有關,而繼發性乳房內陷主要見於乳房腫瘤、乳房炎症、乳房外傷等原因。乳頭內陷不僅影響到乳房的整體美觀,還影響到母乳餵養,部分女性乳頭內陷還可引起局部感染,給自身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對於乳頭凹陷的情況,要做好日常清潔和矯正。

乳頭凹陷的症狀有哪些呢?

1、乳頭部分凹陷,乳頭頸部存在,能輕易被擠出,擠出後乳頭大小與常人相似。
2、乳頭完全凹陷於乳暈之中,但可用手擠出乳頭,乳頭較正常小,多半無乳頭頸部。
3、乳頭完全埋在乳暈下方,無法使凹陷乳頭擠出。

女性乳房日常如何保養

1、堅持戴胸罩:從哺乳期開始,就要堅持戴胸罩。戴上胸罩,乳房有了支撐和扶托同時保護乳頭不受擦傷和碰疼。
2、哺乳期正確餵奶:哺乳期內,媽咪要採取正確的餵奶方法,兩個乳房要交替餵奶,當寶寶只吃空一隻乳房時,媽咪要將另外一側的乳房用吸奶器吸空,保持兩側乳房大小對稱。在餵奶時不要讓寶寶牽拉乳頭。
3、經常按摩乳房:在每晚臨睡前或是起床前,媽咪可以躺在床上自行按摩。將一隻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放在對側乳房上,以乳頭為中心,順時針由乳房外緣向內側劃圈,兩側乳房各做10次。這項按摩可促進局部的血液迴圈,增加乳房的營養供給,並有利於雌激素的分泌。
4、沐浴乳房:在沐浴時,使用蓮蓬頭沖乳房,最好進行冷熱交替噴灑,冷熱的交替刺激有助於提高胸部皮膚張力,促進乳房血液迴圈。
5、不要節食減肥:有些媽咪面對自己發胖的身體,急於進行節食減肥,節食的後果是使乳房的脂肪組織也隨之減少,從而導致乳房縮小。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方法是什麼?頸椎病類型有哪些?

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的工作或者學習中,會出現脖子產生響動的情況。這種脖子的異常響動,通常是伴隨著“哢哢”的聲音。很多人都認為脖子經常哢哢響,就是代表人類的身體患有了頸椎病。事實上,這種響動不一定意味著頸椎病。
頸椎病是指頸椎由於受到疾病的影響,發生的一系列的退變。頸椎退變很容易導致脖子發出“哢哢”的聲響。但是,病變並不是引發頸椎發生“哢哢”響聲的唯一原因。頸椎病指的是因頸椎間盤退變以及它發生的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到了周圍的組織,包括脊髓,神經和血管等,出現了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征。那麼都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頸椎病的發生呢?

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 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 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 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元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 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 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頸椎病類型

  神經根型: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60%左右。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退變,增生,刺激和壓迫了頸神經根而引起的病症。患者常感到頭、頸、肩、臂和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且麻木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
脊髓型: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頸椎病,約占10%~15%。它是由於頸椎間盤向後突出,椎體骨質增生等原因,對頸部脊髓直接壓迫而引起的。當脊髓受壓後,患者可出現上肢或下肢單側或雙側麻木,酸軟無力,嚴重的可出現活動不便,走路不穩等症狀。
椎動脈型:也是常見的一種頸椎病,它是在頸椎退變的基礎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病症。以“眩暈”為主要特徵,發病時,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暈,還伴有噁心、嘔吐、複視、耳鳴、耳聾等症狀。每當患者頭部向後仰、低頭看書、突然轉頭、反復左右轉頭時,發生眩暈。猝倒也是這種病的特有的症狀,往往在頸部轉動時,突然發生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跌倒,但患者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來。
交感神經型:這類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退行性變,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頸部交感神經引起的。由於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引起它所支配的內臟、腺體、血管的功能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自感頭枕部痛、頭暈、偏頭痛、心慌、胸悶、肢體涼、皮膚溫度低等症狀。
複合型:凡有上述兩種類型以上的患者,統稱為複合型頸椎病。

頸椎病病理
頸椎是脊柱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之節段。因此,隨著人體的發育、生長與成熟,由於不斷地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而逐漸出現退行性變。

1、頸椎間盤的退變
慢性勞損、外傷及炎症為促發因素。

2、椎體骨刺形成
從人體的防禦機能角度來考慮,骨刺也可看作機體的保護性自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椎體的穩定。骨刺的形成是椎間盤退變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表明頸椎的退變已經進入到難以逆轉的階段。

3、繼發性病理改變
即頸椎間盤、骨刺病理改變對周圍組織所引起的相應變化。脊神經根受壓迫、局部炎症,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壓而出現病變。

4、其他組織的改變
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並不局限於椎間盤以及相鄰近的椎體邊緣和鉤椎關節,還包括:小關節退變、韌帶退變、椎管狹窄。

為什麼會足跟痛,足跟痛如何緩解,中醫是如何看待足跟痛的?

“媽,你坐著吧,別亂動了。”“沒事,我再多走幾步,就沒那麼痛了。”張阿姨正式退休後,本以為遊山玩水的計畫終於能提上日程,可卻總是被兒子叮囑少外出、多休息。這一切的起因,是半年前開始出現的足跟痛。每天清晨下床後,張阿姨的足跟就會出現明顯的痛感,但走一走,疼痛又會緩解。為什麼會足跟痛?足跟痛如何緩解?

那些經常劇烈運動,長時間走路的人,容易有雙腳的磨損或者皮膚損傷,後續會疼痛,如果在疼痛時沒有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可能症狀會加重,進而影響生活。有不少人還持續腳後跟隱隱作痛,要瞭解緩解的方法有哪些,及時做好,這樣才能保持雙腳的健康和輕鬆。

跟骨的上下兩側及內側分別為跟腱、蹠筋膜和足踝內側的屈肌支援帶,正常情況下跟腱往上拉跟骨,蹠筋膜往下拉跟骨、屈肌支持帶向內上方牽拉跟骨。如果你不恰當的長時間跑步、站立、行走或者體重超標,經常穿不適合的鞋子,有足踝扭傷、踝關節炎症等疾病,患有扁平足、高弓足等均會導致你的下肢生物力學改變,而使跟腱、蹠筋膜和足踝內側屈肌支持帶張力異常,久而久之就會使足跟產生疼痛。

跟痛症的發作部位主要集中在足跟下方、足跟後側、足跟跟骨內側這三處,無論男女、無論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嚴重的步行甚至生活都受到幹擾。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建議及時到醫院疼痛科就診,醫生會根據你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再結合影像學檢查給出確切的診斷。

一旦確診為跟痛症,並且你的痛感較為明顯,一般會對你進行相應的治療,如足底和後表線的按摩、跟腱拉伸、熱敷、針刺、衝擊波治療等針對發病原因進行足底筋膜和跟腱的松解,或者是超聲引導下行足底筋膜或者跟腱注射治療,如果經上述保守治療,效果還不明顯的話,則需選擇手術治療。

另外,在接受任何的專業治療之前,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

一是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一些針對足踝基礎疾病的專用護具,如此可以有效地減輕自身體重對腳後跟產生的壓力,讓周圍肌肉和韌帶得到放鬆,從而緩解疼痛。

二是儘量避免上時間的跑步、行走或站立,跑跳時儘量選擇在柔軟場地上進行,以保持跟腱、足踝一定的柔軟度。

第三,可以做一些規範的拉伸及按摩

動作要領:跟痛的一側腿向後伸展,另一側腿自然彎曲,身體向前傾斜,每次拉伸10-15秒,重複6-8次。可以用雙手抵住牆壁避免摔倒

動作要領:坐位,做“蹺二郎腿”動作,跟痛的一側腿在上,同側手拉住足前掌,做足底筋膜的拉伸,每次拉伸10-15秒,重複6-8次。注意要保持骨盆、患側足跟的穩定

動作要領:繼續上述動作,做足底筋膜由下至上的按摩,每次30秒,重複6-8次

動作要領:跟痛一側的前腳掌踩在臺階上,做同側足跟下墜的動作,在下墜的過程中對側腿順勢彎曲,每次拉伸10-15秒,重複6-8次。注意周圍一定要有扶持物,避免摔倒

動作要領:筋膜球放置在跟痛一側的足底,並來回滾動,持續30秒,重複6-8次

坐位,跟痛側腿前伸,將彈力繃帶一端套在前腳掌,同側手拉伸另一端,每次持續10-15秒,重複6-8次

巧用冷敷和熱敷

看過專業運動員賽後馬上將兩條腿泡到冰水裡的照片嗎?劇烈運動或運動損傷後及時冷敷,能降低炎性因數的釋放。通俗講就是減少無菌性炎症的發生,保護身體免收或少受疼痛之苦。而恢復期(受傷後 48 小時)適當的熱敷,又能有效地緩解疲勞,促進炎症吸收,降低疼痛的程度。建議冷、熱敷每次 15~20 分鐘,一天 2~3 次。最好隔層毛巾,避免凍傷或燙傷皮膚。

中醫是如何看待足跟痛的?

足跟痛,症狀雖然簡單,但病因複雜,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氣血不足,而足跟久任於地,致使足部之氣血運行失暢,經絡阻滯不通而造成疼痛;或體質素虛、腎氣虧虛,腎主骨,腎虛則陰精無以充養骨之末段,造成足跟痛。本病治療以疏通經絡、化瘀止痛為主。

1.針灸
可選用太溪、照海、昆侖、申脈、懸鐘、百會等穴位,針灸並用,若痛及小腿,可加承山、陽陵泉;氣虛加脾俞、足三裡健脾益氣;血瘀加膈俞、太沖活血祛瘀;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複溜補益肝腎。

2.拔罐
本病可以選擇拔罐等方法來進行調治。
可選取兩組穴位,第1組:承山、太溪、昆侖、湧泉、照海;第2組:阿是穴、足三裡等穴。將第1組穴位點按後拔罐15分鐘。第2組穴位常選用刺血拔罐法,將病變局部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點刺阿是穴,用閃罐法吸出瘀血。用火針點刺患肢足三裡穴,用閃罐法拔罐5~10分鐘,以吸出較多瘀血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