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人員發現,分手前3個月,情侶社交媒體語言特徵已經發生了改變,分手前一周達到頂峰,6個月後才恢復正常的語言模式。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真正注意到使用過“介詞,冠詞或代詞”的次數,但當經歷情緒和心理動盪時,這些功能詞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告訴我們關於情緒和心理狀態的資訊。
研究發現,在分手前,發帖人會更多的使用“我”和“我們”這兩個詞,並顯示出自我認知能力增強的跡象。不管是帖子是否是關於分手話題,他們的語言特徵變得更加個性化和非正式化。這些語言特徵的改變表明他們承擔著沉重的認知負擔,並且越來越專注於自我。“我”一詞的使用與沮喪和悲傷有關。
另外,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發帖越多的人,越難走出分手陰霾。當人們處於沮喪狀態時,與他人無法建立盡可能多的關係。與短期發佈帖子的參與者相比,在較長時間內發佈分手資訊的參與者在分手一年後仍然很難走出分手的痛苦,可能是他們一遍遍回憶與伴侶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才難以走出痛苦的陰霾。對於那些經歷過離婚的人來說,也發現了相似的語言特徵的改變。
對於關係消散的軌跡,早在1984年就有研究人員對戀愛關係解除進行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一篇研究描述了戀愛關係解除的五個階段:發現不滿(D)、暴露(E)、談判(N)、解決(R)和轉變(T)。在對112項關係破裂回顧研究分析發現,處在暴露(E)和談判(N)階段的伴侶會經歷更加持久且糟糕的關係狀態。而終止關係的時間長短(從D到T)與伴侶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和認同感成正比,且與解除關係後孤獨感和恐懼感成正相關。


結果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伴侶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差。在所有年齡時間點,心理暴力更常見。在32歲時,伴侶中任何一方發生身體和心理暴力行為高達71.7%,在45歲時發生率有所下降。對於承受伴侶一方暴力的人的衰老速度反而更快,尤其是在遭受身體暴力。而且,戀愛關係品質和伴侶暴力與生物衰老之間存在著獨立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在戀愛關係中,神經質程度會逐漸減弱,伴侶雙方會共同進步,但更為關鍵的是在認知層面上,即內心世界的影響。和伴侶相處的正面經驗及感情不會直接改變人格,而是通過思維方式的轉變來抵抗負面情緒的變化。也就是說,愛情可以讓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更滿懷信心,而不是在悲觀中度過。

可見,好的愛情使人年輕,不和諧的愛情使人滄桑。曾來自哈佛的一項長達82年的人類幸福研究中發現,親密關係對人的健康和幸福感尤其重要,特別是在當今壓力和衝擊更大的社會中。
結語:不論是在社交媒體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說對方的壞話是另一個關係危險的信號。在一段良好的關係中,一個人很大程度上是和伴侶交織在一起的。“如果你說對方的壞話,其實就是在說自己的壞話。”
對於那些長期發分手帖的人,建議他們寫下戀愛關係中積極的方面,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整個關係上。
雖然大多數人都為一段關係的結束而傷心,但並不是所有的分手都是壞事。“如果這段關係不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就可以果斷讓它結束
而對於那些分手六個月後仍在掙紮的人,建議去諮詢治療師或尋求其他專業幫助